10月30日,西安市召開“奮斗新時代闊步新征程”主題新聞發布會。高新區黨工委委員、管委會副主任賈軼昊,高新區黨工委委員、管委會副主任牛愷,高新區黨工委委員、管委會副主任顧海文出席了發布會,全面介紹了高新區70年來經濟社會發展的變化。
西安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賈軼昊介紹,西安高新區是1991年3月國務院首批成立的國家級高新區之一,歷經28年的發展,管轄面積1079平方公里,已成為陜西、西安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力軍、主平臺、主陣地。
2019年1-9月,實現生產總值1321億元,增速11.7%,全市占比超過20%;實際利用外資26.84億美元,全市占比43.7%;規上工業增加值424 億元,全市占比38.1%;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總收入2428億元,同比增長17%,為全省、全市穩增長做出了高新貢獻。
西安高新區科技創新競爭力位列全國第三,高新技術企業1926家。2019年1-9月,實現進出口總額2019.52億元,分別占陜西省、西安市的77.76%、83.82%。
形成了以半導體、軟件信息等為核心的電子信息產業,以新能源汽車、生物醫藥等為核心的現代制造業,以及現代金融、文化創意為核心的現代服務業三大主導產業;半導體、智能終端、生物醫藥、軟件與信息服務等千億產業集群已初具規模。站在國際化產業的高度,精準定位,設立以城市客廳、軟件園、創業園、綜合保稅區、西安國際社區等功能園區為主的產業布局。吸引培育了三星、西門子、霍尼韋爾、英特爾、艾默生等115家世界500強及跨國龍頭企業,2000家外商投資企業,149家境內外掛牌上市企業。
擁有14家國家級孵化器,77家眾創空間。聚集了三星、美光、華為等世界500強研發中心40多個。設立100億元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引導基金,150億元的首善高新產業發展及并購基金。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技獎300余項,擁有近40項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標準,國家和行業標準超過800項,近3年累計專利授權量超過3萬件,居全國第二位。
實施“1346”計劃,明年8月底前完成新建學校50所、改擴建學校87所。高新醫院二期等一大批重點醫療項目加速建設,國際醫學中心等重大醫療項目已投入使用。2018年,全年環境空氣質量良好以上天數224天,比上一年多了47天。
2018年,高新區營商環境排名全省第一。實現了“一枚印章管審批,大廳之外無權力”。出臺容缺審批、預審批、極簡審批等五項制度,可一站式完成462項政務服務事項辦理工作,成為高新區快速發展的重要保障。探索創新“一核四化”基層治理機制試點、推廣。28年來,高新區經歷了三個創業階段。一次創業,打造了改革開放先行區的西部樣板;二次創業,科技新城雄起于絲綢之路起點;三次創業,吹響了“大干123,建好首善區”的沖鋒號。
所有業績的取得,主要得益于始終堅持科技創新是第一生產力,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,以新發展理念助力大西安追趕超越高質量發展。
賈軼昊表示,高新區開啟三次創業的新征程,要一以貫之抓創新、促改革。以打造“雙創生態優城”為目標,統籌推進科技創新、制度創新、管理創新、商業模式創新、業態創新和文化創新,始終在創新驅動發展上走在全市、全省乃至全國前列。聚焦國家科創中心和硬科技示范區建設,全面促進創新鏈、產業鏈、資本鏈“三鏈融合”。
要一以貫之抓招商、引項目。堅持“項目為王、項目決勝”。以硬科技“八路軍”為主攻方向,全力以赴謀項目、引項目、落項目、建項目。大力發展“綠色經濟”、“平臺經濟”、“月光經濟”、“會展經濟”、“場景經濟”,突出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。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等主導產業,促進實體經濟發展,全力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。
要一以貫之抓營商、優環境。推進“四個平臺一張網”建設,加快完善城市功能、提升城市品質。
要一以貫之抓規劃、提品質。精準實施“北提、南閑、東連、西拓、中優、內融、外協”空間發展策略,全面提升城市發展能級。
要一以貫之抓生態、惠民生。全力打好“秦嶺、藍天、碧水、凈土”四場生態環境保衛戰。圍繞“創建教育強市示范區”定位,實現教育優質均衡、品牌特色、改革創新、要素保障“四個示范”,推動教育改革發展。加快老舊小區改造、品質醫院、人才公寓建設,加快推進17個安置工程建設,打造宜居宜業的城市發展環境。
要一以貫之抓融合、謀振興。全力加快推進城鄉融合“十個一”工程,探索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新模式,培育一批農產品加工知名品牌。加大精準扶貧力度,深入推進“十百千萬”產業扶貧工程。